早年,房裡溪與大安溪的河道並無明顯區分,義渡碑基本上溪水流至鯉魚潭後,西北經由房裡庄海岸而入海稱為「房裡溪」,西南而注入大安港者則稱之為「大安溪」,但每遇驟雨,房裡溪與大安溪動輒氾濫,下游往往水勢亂竄,兩溪河面交錯,廣達十里,行人渡河非常困難,常有地方土豪劣紳僱人駕舟擺渡,藉故勒索高額運費,行旅如不照給,甚至以暴力剝掠,一般百姓身以為苦。
道光十七年,當時的淡水廳同知婁雲,為革除這些弊端,便出面邀集當地士紳捐助義渡基金,購置義田,再以義田每年租息支付義渡費用,一口氣在各河川渡口設置六處義渡。此舉不但解決行人渡河問題,對發展地方交通及促進墾殖事業也有很大幫助。
義渡碑碑文上橫書「淡水分府婁示」,中間直書「房裡溪官義渡」,右款「道光丁酉年起建設義渡,由官給發工食,往來行人隨到隨渡,不准需索分文,如違鳴官嚴辦。」左款「加府銜淡水分府山陰婁雲建立」。
義渡碑初時立在房裡溪畔,隨著交通日漸發達,義渡需求日減,義渡碑一度失蹤,現已被尋回,立於順天宮前義渡亭,供後人緬懷。
主題標籤
古蹟巡禮